汕头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(2023-2035年)
大健康产业是潜力巨大的新型朝阳产业与成长型产业,包括医疗产品、保健食品、康复疗养、休闲健身、健康管理、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,贯穿一二三产业,范围广、链条长、关联性大、融合性强。21世纪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“黄金产业”,被誉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“财富第五波”。“后疫情”时代背景下,我国“双循环”格局加速形成、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全面实施、“健康广东”规划持续推进,汕头市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。
“大健康”产业成为新风口
随着全球老龄化、亚健康状态、气候环境变化及各国医疗体系改革,推动全球迈入大健康时代,大健康产业即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动能。全球大健康产业呈现高科技化、精准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,大健康产业进一步成为未来发展的“新蓝海”。
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全面实施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”,强调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”。2012年,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”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,开启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。2016年10月,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正式发布。2017年10月,十九大报告对“健康中国”战略作出全面部署,相继出台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、《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》、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、《健康产业统计分类(2019)》等重要文件并推动实施。2022年5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,提出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。“健康中国”建设已进入加快推进的实质性阶段,在促进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转变方面迈出了扎实步伐。
“健康广东”规划持续推进
根据建设“健康中国”精神,以及省委、省政府建设卫生强省、健康广东的目的,2017年,我省编制了《“健康广东2030”规划》,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围绕全民健康的根本目的,提出了具体任务安排,核心内容涵盖5大重点健康领域、12个重点行动计划、6方面支撑与保障,着力构建大健康格局。对医疗器械、中医药、康养服务等细分领域提出具体的规划,推进全省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为汕头市“十四五”时期大健康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有效发展路径。
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,准确把握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和新需求。汕头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和广东省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重大机遇,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,通过创建国际健康华侨城、打造国内知名现代医药制药产业基地、构建东南沿海医药贸易流通枢纽体系和建设东南沿海旅游康养高地,加快培育汕头市大健康产业集群,成为区域医药制造创新中心和医疗康养高地。
国际健康华侨城
充分发挥汕头作为“和美侨乡”的重要作用,拓展与海外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。以“华侨试验区”为核心,以“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示范工程”为依托平台,以大健康产业的重点企业为依托,建设医药制造、健康食品、康养旅游和健康服务高效协同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中心,加强与海外各国特别是东南亚的交流与合作,拓展国际新兴医药市场,构建汕头国际大健康产业智谷,打造“一带一路”上重要的医疗服务节点城市,力争将汕头建设成为国际健康华侨城。
国内知名现代医药制药产业基地
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,落实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以“大健康产业带”为核心,以“医疗大健康科技产业园创建工程”为依托平台,以丰富的医疗设施资源以及广阔的医疗服务需求市场为载体,发挥汕头医药基础优势,推进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,构建结构合理、富有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,力争将汕头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现代医药制药产业基地。
东南沿海医药贸易流通枢纽
充分发挥汕头作为长三角经济圈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、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作用,以“汕头市大健康产业物流发展环”为核心,以综合保税区、国家级高新区、临港经济区为依托平台,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为动脉,以“医药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工程”为支撑,构筑畅通医药产业贸易的供应链物流链,力争将汕头打造成东南沿海医药贸易流通枢纽城市和重要节点。
东南沿海旅游康养高地
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充分发挥汕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产业资源优势,以“滨海康养带”为核心,以“南澳康养旅游目的地示范工程”为依托平台,以丰富的海域海岛自然资源为载体,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,构建全域旅游格局,打造具有美誉度的海岛旅游目的地,并在全国卫生城市的基础上,全力建成闻名全国宜居宜游的海岛城市,力争将汕头建设为东南沿海旅游康养高地。
总体目标
到2035年,汕头市大健康产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、科学化发展,大健康产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,大健康产业竞争力位居东南沿海地区前列;形成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;大健康产业协调发展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,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;大健康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,支撑体系逐步完善;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,区域合作水平显著提高,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健康华侨城和东南沿海康养高地。
具体目标
1.大健康产业规模持续扩大。到2026年,大健康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%左右,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以上(表8中四类产业营业收入之和),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%左右。到2035年,大健康产业生产总量年均增长9%左右,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以上(表8中四类产业营业收入之和),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%左右。
2.大健康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。到2026年,布局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,各细分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,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。到2035年,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,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,建成特色鲜明、规模效益显著、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健康产业集群,力争实现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。
3.大健康产业结构日趋完善。到2026年,在化学制药、生物医药、现代中药、医疗器械、康养旅游和医疗服务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。到2035年,培育发展营业收入超过二十亿的龙头企业6家,超十亿元的企业18家,超亿元的企业35家,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%。
4.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成效。到2026年,初步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等创新平台,建成一批合同研发生产、产业中试、药物非临床评价、临床研究等公共服务平台。到2035年,平台获得新药上市注册批件20个,创新医疗器械注册批件35个,授权发明专利量超过845件。大健康领域高新科技的研发、孵化和产业化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。
5.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。到2026年,大健康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不断提升、健康服务产业不断完善、生态环境不断优化。到2035年,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、医疗机构来汕设立生产基地、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。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形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和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。
打造新空间—一核一环两带多点布局
按照“整合资源、突出特色、区域协调”的思路,依托汕头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配置条件,构建“一核引领、一环驱动、两带拓展、多点联动”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,构建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、功能完善、全域健康共建的汕头市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。